聚光灯下的他,曾是字正腔圆、风度翩翩的新闻主播;如今奔走在建筑市场的他,是带着标书和笑容、软磨硬泡也要拿下项目的市场先锋。方亚辉的职场转型,不是简单的赛道切换,而是一场关于“不设限”的生动实验——用媒体人的敏锐捕捉商机,以主持人的亲和力撬动客户,把每一次“被拒绝”当作新故事的开始。自2018年加入以来,这位“跨界玩家”在行政、品牌、市场领域不断刷新战绩,2024年更以优秀成绩单,摘得集团“奋斗者先锋”称号。
初探市场:从行政统筹到业务拓展的转型
彼时从《东阳新闻》主播转型加入集团的方亚辉,已担任安徽公司办公室主任一职,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做过新闻主播的人到底有多“可怕”——他们永远知道什么是“爆点”。2024年初公司筹备子公司安徽皖天建设时,这位办公室主任把选址调研做成了深度报道——跑遍合肥各区县,笔记本上不是枯燥的数据,而是“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度同比提升百分比”“某某地块三个月内三家上市公司落户”等故事化记录。当别人还在比价土地成本,他已用主播式的结构化表达向经营班子论证:“注册高新区,就能抢占市场先机”。后经公司经营班子决策,将注册地确定为高新区。
子公司落地后,方亚辉心里那股“折腾劲”又上来了。大家都知道他行政工作熟门熟路,他却琢磨着:“行政能理顺内部,市场才能打开外部。”干脆转身扎进市场营销前线,成了皖天建设市场经营处的大客户经理。这步转型,旁人看着是跨界,了解他的人都清楚,不过是把骨子里的主动和韧劲,换了个战场施展。
转战市场经营处后,这份敏锐更显锋芒。别人陌拜客户按名单机械推进,他却像策划栏目一样给企业“贴标签”:山河药辅是“技术流——重点展示医疗厂房施工案例”,中技国医是“资金敏感型——准备金融合作方案”。再通过电话、上门拜访等方式完成企业入库。对方说“再考虑”,他就记在便签上标上日期再跟进;上门拜访更是家常便饭,有时赶上负责人开会,就在走廊等上一小时也是常有的;遇到周末加班的,他拎着资料就往工业区跑,初期的18次上门里,有一半是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。
喜欢沟通,也善于沟通,所以跟管委会投促小组的联络他从未间断过。谁家有新项目立项、哪家企业在找承建方,这些信息他都像攒宝贝似地记在专用笔记本上,东方帝维、贝科邦这些名字旁,密密麻麻标着对接节点。闲下来就点开RCC软件刷工程信息,主动寻找机会,46次电话陌拜里,有30多家是从平台上筛出来的优质目标,被挂电话也不恼,就在表格里标上“下次换时间再打”。高新区发布的项目信息里,凯赛生物、中科星图这些名字反复出现,他干脆把地址输进导航,跑完这家跑那家。
但市场之路并非坦途。在拜访山河药辅厂房项目期间,他曾按中间人要求连续两天从早到晚在其公司等候,首日从8点半等到下午6点,次日再去后才得知对方已有意向单位,这是他首次在项目跟进中碰壁;在跟进贝科邦厂房项目时,他巧妙借同栋办公楼的便利,靠参与楼内社交活动结识业主关键人物,好不容易建立了联系,却因项目采用“最低价中标”规则,最终不敌二级企业。
破局攻坚:以专业与真诚叩开市场大门
“方总,咱们又被拒了!”团队小伙伴垂头丧气时,方亚辉总能变魔术似的从抽屉里掏出小零食:“怕啥?我当主播时录节目还被NG过27次呢!”这个永远笑嘻嘻的男人,硬是把市场攻坚变成了真人秀现场。接连碰壁并没让他泄劲,同事们常说:“亚辉这股韧劲,做啥都能成的。”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这份底气来自他骨子里的抗压性——遇到坎从不绕着走,反倒会坐下来捋清楚问题在哪。他把行政工作里练出的条理性用到市场上:给客户信息建了套“档案库”,哪家企业的资金流状况、决策层里谁说了算,甚至连负责人的行业观点都整理得清清楚楚,给经营班子的汇报材料里,总能看到“建议重点跟进”“需规避风险点”这样的精准标注。
跑市场的同时,他也没丢了“爱唠嗑”的特质。跟高新区投促小组打交道,别人忙着递资料,他总爱多唠几句“家常话”。从最新的行业政策聊到附近哪家面馆的浇头最地道,连小组里那位不苟言笑的负责人都渐渐对他卸下防备,有时在项目协调会上结束后,还会特意留步叫住他:“小方,刚听说个新项目,过来给你透个信。” 一来二去就跟小组里一位负责人熟络起来,为子公司后续项目埋下了关键伏笔。有次小组聚餐,那位负责人半开玩笑地跟同事说:“每次跟亚辉聊天都特舒服,往那一站,精气神就跟别人不一样,看着就敞亮。”
前期攒下的人脉很快就派上用场。通过投促小组负责人的牵线搭桥,他和团队获得了与中技国医项目负责人及董事长面谈的宝贵机会。会面当天,方亚辉展现出了优秀的洞察力。在寒暄环节,他注意到董事长多次看表的小动作,立即调整策略:“您时间宝贵,我就直入主题了。”随即打开精心准备的方案书,但与众不同的是,他没有照本宣科,而是像新闻主播解读热点一样,用几个“痛点-解决方案”的对比模块,直击对方顾虑,连施工阶段的资金规划表都摊开来讲解。正是这份诚意,业主方到公司及项目考察交流后,对公司项目管理标准化给予“第一名”的高度评价,让皖天顺利拿到投标入场券。
接下来的日子,方亚辉团队的电话成了“热线”,面对业主方临时加的各种要求、场地勘察需求等,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响应并给予对策,最终让皖天建设以1.468亿元中标“安徽中技国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大楼”项目,为子公司赢得首个重要项目。
在设计院的会议室里,其他同事正埋头研究图纸细节时,方亚辉的耳朵突然竖了起来,他捕捉到了负责人随口一句:“最近在给高新区一家落户企业设计图纸”这句看似平常的闲聊,在他耳中却成了独家线索。
捕捉到是“安徽万邦医药项目”二期的招标需求后,他迅速获取到项目详情,并联系上原负责人,可对方摆摆手说:“我不管二期,你别再给我打电话了。”但直觉告诉他,这个项目还有很大希望,方亚辉不想放弃,每天给原负责人发一条行业动态,隔几天就打个招呼,周末还拎着最新资料上门:“就当交流技术,不耽误您时间。”就这样磨了一次又一次,对方终于松口,提供了二期负责人的联系方式。
此后,方亚辉团队经多次邀约拜访,解决了考察时对方提出的所有问题,并成功取得投标机会。但首轮招标因报价偏高,皖天排倒数第二,失利的消息传来时,团队一片沉寂。方亚辉却突然模仿起体育解说:“各位观众,现在场上比分暂时落后,但好戏才刚刚开始啊!”随即带领团队展开绝地反击:72小时攻坚,与造价师通宵优化方案,将成本细化到每平方米钢筋用量。最终,通过多方努力中标该项目。
后 记
从主播台到建筑工地,方亚辉证明了真正的跨界不是改行,而是思维的破界——用媒体人的嗅觉发现故事,以主持人的情商创造联结,最后用建筑人的实干交付结果。在安徽市场开疆拓土时,这位“不设限”的奋斗者正在证明:最好的营销,就是把自己的成长史变成客户的信任状。